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我和我的村丨村子住进了我心里-环球热议

2023-05-13 16:37:16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讲述人:宁夏民政厅派驻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石炭沟村第一书记 毛永明

石炭沟村是1993年开发的移民搬迁村,现有798户2932人,耕地14149.5亩,农民以种养殖业为主。2021年7月,我和同事田玮、张亮来到石炭沟驻村。

村子在G344国道两侧,绵延十几公里,辖区面积大、人口多,这是石炭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过去,这里祖祖辈辈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尤其遇到大旱,水灌不过来,一年到头“种了个寂寞”,即使丰收年一亩玉米也就卖1000多元。近几年,红寺堡区要求“一村一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走访大量村民,与包村领导、村干部坐在一起商量,召集村民代表多次开会,最后决定种植黄花菜和紫花苜蓿。


【资料图】

明确方向,说干就干。我和村书记随即到红寺堡区黄花菜基地柳泉乡、太阳山镇进一步了解黄花菜种植技术与前景,通过参观学习,对黄花菜种植产业充满了信心。

接着就是做规划、选地块,我们向老农请教,邀请农业专家“把脉问诊”,把全村土地大概分成了三类。土地沙漠化较重的适合种苜蓿,土质好的适合种黄花菜,盐渍化较重的不适合种植。大家讨论后,决定将国道以东山上土地作为紫花苜蓿种植基地,第一年种1000亩,三年内发展到5000亩;将国道东侧临路土地作为黄花菜种植基地,第一年种500亩,三年内发展到3000亩。规划看起来很“亮堂”,但具体实施的时候,却没人愿意带头种。

“说说就行了,毛书记还真让我们种啊!”

“自己家的地,种啥自己说了算。”

“让我们种,收不上谁管?”

“凭啥让我们先种,河湾里那么多地,让他们种去。”

“年年在计划,年年都落空,计划计划就行了。”

……

我们挨家挨户走访动员,苦口婆心给群众讲产业政策,还有村“两委”干部、党员带头种,群众心里踏实多了,不少人动了心。我们马不停蹄跑了多家种子公司、农业合作社反复比选,联系好了优质便宜的紫花苜蓿种子和黄花菜苗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第一年完成了300亩黄花菜、800亩紫花苜蓿的种植。自从种子、苗子下了地,我就没睡过好觉,天天往地里跑,就担心万一不出苗、长不好,老百姓收不上咋办。直到黄花菜、苜蓿长势越来越好,种植户高兴地采摘、收割时,才长舒了一口气。

“黄花一亩能卖1万多元,差不多是玉米的10倍。我种了两亩半,卖了3万块钱。”种植户康伏强说。

“苜蓿今年好得很,收了三茬半,每亩将近3000元,那感觉就像‘躺’在地里数钱一样。”陈彦华也凑上来说。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第二年就顺利多了。有的村民主动找到村部,希望帮忙购买黄花苗子;有的村民让我们给看看他家的地适不适合种苜蓿。就这样,第二年又增种黄花菜600多亩、紫花苜蓿2000多亩。全村现在种植黄花菜1000亩、紫花苜蓿3000亩左右,农户直接增收1600余万元。

黄花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摘旺季可吸纳大量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年龄大了,每天摘个八九十斤,40多天就挣了3000多元,主要是家门口方便,也不辛苦。”68岁的村民张风学说。每斤黄花菜采摘工钱1元,能干的村民一上午就能挣100多元。

黄花盛开满地金,苜蓿花开牛羊壮。以前,农户牛羊养殖草料主要靠购买,也有夜间山上偷牧的,饲养成本下不来,农户不愿多养。现在自己种植苜蓿,搭配玉米,牛羊草料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可以说,全村实现了“农牧联动、草畜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石炭沟牛存栏量从837头增加到1533头,羊存栏量从8712只增加到15757只,农户养殖收入翻了一番。

因在民政系统工作,我对村里特殊困难群体和“一老一小”的牵挂多了些。驻村以来,我每周走访脱贫户、监测户、特困户、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利用自身熟悉社会救助政策优势,新增纳入低保8户12人,帮助申请临时救助39户,新纳监测对象10户28人。向派出单位争取“福彩公益行、圆筑学子梦”项目,对全村28名新考上的大学生按本科生、大专高职生两个档次,分别奖励5000元、3000元。通过不断向社会组织、红十字会、爱心企业“化缘”,争取爱心物资合计10余万元,走访慰问400余户困难党员群众。

村里大部分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我多次到派出单位争取,引进了58万元的3个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由第三方社工机构为全村留守儿童、独居老人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服务。我还为全村409名儿童与60多名困难老人送去慰问品和关爱,不断织牢织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

两年的驻村,村子住进了我心里,村民成了我的家人。生逢新时代,我将继续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带领石炭沟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采访整理)

关键词:

最新新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