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佳作!
(资料图片)
一部法律人应当观看的剧集!
1、女性主义
在今天,当下的语境之中,“女性主义”、“女权”等等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其中原因众多,但至少有一条是备受瞩目、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各种“伪”的盛行,导致“真”的受损。
《难以置信》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十分难得的、真正的女性主义作品。它没有挑拨性别对立,没有刻意宣扬ZZZQ,更没有愚蠢地走向某种极端的性别主义。整部作品就是围绕一个案件展开,冷静地陈述事实,理智地推理,缜密地分析,直至发现真相。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几处明确提示,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要靠观众自己去感受、去反思这其中所包含的女性主义意味。
刚好我手头有一部书,其中有一章谈到了“女性主义法学”的问题,鉴于《难以置信》这部剧集也是纯正的法律题材,我觉得提及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许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剧的深意。
根据这部书中的总结,女性主义法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三:控制、父权制和女性的正义感。(*韦恩·莫里森《法理学》第508页)我认为,这个总结虽不见得全面和绝对准确,但至少提示出了正确的方向。事实上,传统的女性主义和当代的女性主义,其核心诉求与关注焦点均有不同,前者旨在追求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地位,进而实现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后者则更加关注社会结构层面的先天不公。
理论暂且搁置,以下结合《难以置信》这部剧来简单谈两点:
(1)选题
《难以置信》围绕的是一个系列RAPE*(注)案,这一犯罪类型本身即是一个能涵盖大部分女性主义议题的案件门类。
*(注)我非常反感和强烈反对这些年来的一个措辞趋势,即将“强女干”二字淡化为“性侵”。这一做法起初在涉及高校高知阶层等所谓有头有脸的人物犯罪时表现尤为明显,但近几年呈现出普遍化的倾向,措辞甚至淡化为“侵犯”。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用词替换或概念混淆问题,这背后的潜在用意和目的是卑鄙可耻的,并且违背法律的精神。本文使用英文RAPE,实属无奈,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审核麻烦。
从实体意义来看,RAPE这类罪,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早已研究指出的,其构成和设定是男性主导的。这一类罪天然地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在性别层面的一些深层状况。而从程序角度观察,这部剧集第一集一开始即抛出了一个RAPE案侦办流程中的常见问题——受害人的二次受害问题。这一问题对每个法律人而言应当都不陌生,此处不作展开。综合这两方面我想说的是,导演开门见山,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地将镜头焦点对准了以RAPE案为核心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以各种方式提示,本剧关注的是女性问题。
(2)视角转换
在第一集中,负责侦办案件的警员是两名男性,后来,镜头一转,两位主演相继登场亮相,案件侦办的主力也变成了这对姐妹搭档。
这个转换并不是简单由剧情需要而发生的人物变换,而是有意为之。随着侦办人员性别的改变,似乎一切都开始有了不同。
比如一位探员像学者一样研究警员的家暴背景对其职业前途的影响问题。(因为家暴与RAPE存在可能的关联,职业又与故事中的案情有关)并提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统计数据,我相信这些数据统计并非虚构。这种办案的思路和投入程度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显然具有社会层面的用意。
其实,这部剧集从最开始就采用了女性视角——一个站在受害人立场的女性视角。比如第一集一开始所描述的案件侦办流程,几乎可以理解为是受害女孩玛丽的v-log,作为一名RAPE案中的受害者,她的感受——主要是对整个司法体系侦办此类案件的流程的感受,会让每个观众,不分性别,感同身受。
另外一个女性视角的突出例子是最后的庭审,几名受害人的当庭陈词和质问,非常有力量。我想特别提示,这部剧并不像大多数这类犯罪题材剧集那样,将关注焦点放在犯罪人身上,比如他的变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犯罪手法究竟从何而来等等。虽然这部剧中的这个犯罪人让人好奇,也很值得做此类探究,但编剧和导演都没有这么做。镜头焦点大多数时间都集中在受害女性身上。几个代表性的受害人的发言点出了RAPE行为所侵害的并不只是她们的身体,更有她们的心理,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全和信任。
这个手法,以及这个关注焦点,在犯罪题材剧集中是少见的。
2、法治社会的样子
让我先从一个细节说起。
这部剧中的警察局让我吃惊,因为窗明几净,环境优美。这和以往我在影视剧里看到的警局简直是天差地别的两种画风。
警员的办公环境很干净,很整洁,很理想。
这些特质,同样体现在整个办案流程中。
比如第一集中,女孩玛丽报案之后,除了两次警员问话以外,后续的证据采集等环节,都体现出干净、整洁、规范。假如撇开主创人员想表达的对这些流程的“另外”反思,单纯只观察这些环节设计和现实操作的话,我认为,一切都还是很理想的,是一个良好治理的社会应有的样子。
这部剧集在表现一些阴暗面的时候很克制,比如警员内部的bad cops问题,比如错案的政府态度和赔偿问题,但我认为,这种克制未必就是一种文过饰非,也许它恰好是一种“得体社会”(decent society)的体现。
人性决定,任何一个社会都没办法消除犯罪,问题于是应当转向——我们该如何处理犯罪?如何将“文明”、“规范”、“人性化”体现在这个处理过程中?最终使社会整体无限趋近于“良好治理”这个终极目标。
我认为,虽然《难以置信》这部剧集表达的是某种遗憾和不满,但客观地从另一个视角和立场观察,这部剧集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社会状态,已经是我们人类社会所能做到的 b e t t e r 了。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太多太多的人类社会,离这种水平都还有很遥远的距离。所以,站在让人失望或绝望的底层来看,这样的社会足以堪称“法治社会的样子”了。
3、CONSEQUENCE
这部剧的第一集最重要。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
一个大家都没有做错什么,却使所有人都成了输家的局面是如何达成的。
第一集中,甚至整部剧集的这个故事里,除了犯罪人以及那个走了过场的bad cop之外,其他人都不是坏人。每个人都恪尽本分,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说了自己应该说的。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受害人玛丽反复被伤害,而大家最终都成了输家。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这不仅让人反思,问题出在哪里?
前面我说“没有人做错什么”是个有瑕疵的论断。
因为结合最后一集来看,很显然,假如非要找出一个做错的人,那么这个人恰恰就是唯一受伤害最严重的——玛丽。
当我看到她在警局面对两名男性警员的“无形压力”(*警方无形压力这个点在著名的米兰达案法院意见中有阐明,这部剧集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素材)时说自己的确撒了谎时,心里一惊。
后续的情节,让我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写的——CONSEQUENCE。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有深意。
玛丽在一个重大的选择关口选了往一个方向走,那么她就要承受在这之后的一系列“结果”,这一些列结果的形成,均源自是她亲手推到了当初的第一张骨牌。假如她觉得自己不能承受,那么,她能怪罪的只有她自己。
不过,在整部剧的刻画描写中,我认为观众也不能过于苛责玛丽,认为她就是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最后的信任崩塌以及各种不利后果,都应当由她自己承受。事实上,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米兰达案一样,这部剧也提醒观众注意警方,以及整个司法体系的运转流程,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或者说,哪怕制度是完善的,执行制度的人可能也会有某些方面的缺失、不足。这是无法避免、一定会出现的状况。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避免,以及一旦出了差错,做最合理的补救而已。
至于最后说了sorry的两位警员,我不认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他们的做法自有其原因和依据,比如玛丽养母的私下谈话,比如犯罪现场的种种疑点,比如玛丽本人的“问题儿童”属性等等,选择权一直都在玛丽手上,警员并没有剥夺。玛丽也许是因为心智还不够成熟(后来的二次起诉时她有了一次心智层面的飞速成长,让人欣喜),也许是因为她非常特殊的人生经历,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作为做出选择的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唯一觉得有点BUG的地方是,在玛丽案中,尽管犯罪现场过于“干净”,但稍有法医学知识的人也应当知道,玛丽身体(皮肤)上的痕迹是不会被清理得一干二净的。当然,警员反复查看玛丽的照片这个镜头似乎也提示,是警员在动摇之后选择了将此案“化了”,这也是最后要道歉的根源之一。
最后简言之,这部《难以置信》是今年继《人生切割术》之后第二部让我非常喜欢的剧集。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
关键词: